這是一間位在宜蘭、空置多年的老家。
屋主在外打拼多年後,決定回到家鄉生活。
這次整理,不只是單純的裝修工程,而是一場關於「回家」的過程——承載著兒時回憶,也連結著整個家族的情感。
改頭換面相對而言是件容易的事情,但如此一來,失去了跟過去這個空間回憶的連結,實在很可惜。
是回家並非搬新家,屋主希望保留小時候熟悉的味道,但又能讓空間煥然一新、適合現在的生活節奏與樣貌。
因此,我們在設計時,特別把握住「新與舊的對話」這個核心——保留舊有的生活記憶,同時注入更多自由與彈性的可能。
我們在場勘老屋現況的時候,一進門就看到70、80年代流行的綠色地磚,像是回到兒時的童年時光,我們希望保有童年回憶的同時,又能夠符合屋主的想像,因此決定以地磚的顏色作為設計延伸的出發點
*當初進到屋子映入眼簾的第一個畫面,成為後續設計的方向
我們採用大量原木質感元素的材料,來讓整個空間保有老屋的溫馨感,同時在重點區域用綠色跳色,反而變成空間舞台中的主角,使用的面積不大,但卻成為整個空間中的主視覺
*開門進來看到的,是那既熟悉又煥然一新的景色
*屋主說當初挑選芥末黃沙發一直被老闆擔憂太突兀,真希望老闆可以看到他在這空間的樣貌(笑)
*置物層板+光線特寫,家裡也可以輕鬆寫意擁有一面展示牆
屋主本身是一位斜槓青年,不只會沖咖啡、同事對於平面設計與戲劇都有所涉略,對未來的空間使用有很多想像。所以在設計上,我們也刻意留下彈性空間,從插座位置到五金選擇,每個小細節都能配合不同形式的活動,像是手作課、座談會、甚至開放式的咖啡教室。
*廚房面板採用抗指紋的霧面木紋面板,非常有特色,但在整體視覺中顯得尤為和諧
廁所的規劃上,這次使用的是微水泥塗料,當然新的材料有不同的使用方式,我們在跟屋主溝通過後續使用、保養方式是可以接受的(這點尤為重要,我們希望使用的設計與材料,都能讓屋主的生活變得更美好,因此在生活習慣的溝通上是我們會特別紀錄與討論的)
*微水泥的溫潤感不僅在視覺上,光腳走進浴室時的那種Q軟的回饋感舒服極了(但保養和清潔要特別注意,這跟生活習慣有關)
進到臥室後,大膽的使用南瓜橘的顏色,這是屋主專屬的顏色,用顏色來區分公領域和私領域的關係,讓生活在其中的人,能夠從身邊顏色、光線的變化,而感受到自己身處在不同的空間,讓心理的潛意識的默默地做轉變(尤其現在居家辦公的風氣尤為盛行,如何讓專注力提升也是我們規劃時所考慮的)
最美的還是大自然的光線,木頭質感的百葉窗搭配灑進床上的陽光,設計時最困難的往往是去蕪存菁,想要的東西太多,該如何適時的留白也是一大挑戰
*光線灑進來的夢幻感(好美)
*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做太多複雜的東西(光線真的好美啊)
我們不斷的想像在這個空間中生活的樣貌,從動線、從光線、從使用習慣上,我們希望每個空間都有專屬的風味的同時,又能夠融為一個整體,就如同「家」的概念一樣,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獨特的生命歷程,但是一家人看起來和和諧諧開開心心的
這間房子,既是家的延伸,也是一個可以分享生活與熱情的舞台。